台灣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接點,鄰近中國與日本,是東亞地區重要的戰略據點。
16世紀以前,因為遠離歷史發展的重心,而不為外人所知。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,歐洲船艦來到亞洲,開啟世界貿易的新章,台灣的發展也就此有了新局面。
西班牙、葡萄牙與荷蘭人相繼來到亞洲並展開競爭,他們在此建立貿易據點,展開洲際間的貿易,台灣也曾經是據點之一。他們的治理影響了台灣的歷史發展,也改變台灣住民的生活與文化。
從陸地的角度來看,台灣是邊陲;若從海洋的角度來看,台灣卻有絕佳的地理位置。
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偉盛,從海洋貿易的競爭出發,爬梳台灣的崛起與發展,詳述西、荷等國與明鄭的商業策略,以及對台灣本地的經營和管理。據此深入討論大航海時代,這個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。
本書特色
◎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,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,玉山社編印完成的《典藏台灣史》第三冊。
◎將目光轉向海洋,看見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與重要性。
◎從各地乘風破浪而來的人群,匯聚在台灣展開新的歷史,這是台灣登上世界舞台的開端。
=《典藏台灣史》套書介紹=
全套共七冊的《典藏台灣史》是以全面性觀點,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。
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,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。因此,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,便希望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,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、提升台灣意識。
我們常說:「立足台灣,放眼世界。」然而,立足台灣,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,更要回溯過去,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、汲取多元文化養分,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,一起成就台灣。
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、詹素娟、林偉盛、溫振華、戴寶村、林呈蓉、何義麟、蔡錦堂、李筱峰、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,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,統整多年研究成果,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觀。
第一冊 《史前人群與文化》
第二冊 《台灣原住民史》
第三冊 《大航海時代》
第四冊 《漢人社會的形成》
第五冊 《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》
第六冊 《台灣人的日本時代》
第七冊 《戰後台灣史》
第二節・列強到台灣來
壹、日本與台灣
由於台灣剛好位於日本往南的中繼點,且鄰近中國大陸,是很好的貿易點,於是勾起日本人對台灣的企圖。在荷蘭人占領台灣之前,日本一共有3次對台灣懷有企圖的紀錄。第一次為豐臣秀吉時代。豐臣秀吉為對外展示國威,想要征服其所知範圍內的世界─朝鮮、菲律賓、台灣。於是在1592年出兵朝鮮,之後派人去招降呂宋,也在1593年派人帶親筆信來招降高山國。其國書上寫著:
夫日輪所照臨,至海岳山川草木禽蟲,悉莫不受此恩光也。予際欲處慈母胞胎之時,有瑞夢,其夜已日光滿室,室中如晝,諸人不勝驚懼,相士相聚占筮之曰,及壯年輝德色於四海,發威光於萬方之奇異也。故不出十年中,而誅不義,立有功,平定海內,異邦遐陬嚮風者,忽出鄉國,遠泛滄海,冠蓋相望,結轍餘道,爭先而服從矣。……
意思是說,他有如太陽的光一樣遍照四方,四海都感其恩澤,前來臣服,他有意取代明帝國成為東亞的共主。但是當時在台灣並無統一的王國,無人接下招降書,所以並未成功。加上當時日本正在征伐朝鮮,無餘力南下,往南的軍事行動也暫緩。不久,豐臣秀吉死亡,對外的擴張行動暫停。
第二次為1609年有馬晴信到台灣視察。1603年德川家康成立幕府,開始江戶時代,他也確立朱印船制度。他改變豐臣秀吉強硬外交的策略,與海外諸國締結親密關係,派朱印船到海外,與安南、呂宋、柬埔寨、暹羅、占城等地均有友好關係,並有20餘艘船前往。1609年,日本幕府再派人到台灣調查。主要調查台灣的港灣與物產,製作地圖,企圖占領台灣港口,調查在台灣(高砂國)與明帝國船隻貿易的可能性。這次的台灣視察,日本人認為土人未開化,視察目的無法達成。1612年京都的津島氏也派朱印船到澎湖。當時不管是澎湖或是台灣,物產皆少,主要是與來自明帝國的走私船進行貿易。但對於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為關注,與台灣的貿易關係也日愈密切。
第三次是在1615年,日本長崎代官春山等安取得第一張前往台灣貿易的朱印狀。他帶領13艘船隻,意圖征服台灣。結果經過琉球海域時遇到暴風,船隻四散,1艘在台灣附近遇難,受到獵人攻擊;2艘漂到東湧,俘虜明帝國人董伯起返日;7艘經過浙江沿岸,同年返日;3艘漂到交趾,翌年6月返日。此次的遠征雖然失敗,但是1617年以後,每年會有暫居日本的明海商李旦固定派朱印船前往台灣。1623年長崎代官末次平藏也取得朱印狀派船到台灣。他們到台灣來大半從事鹿皮交易,或是由明帝國走私而來的生絲貿易,地點大部分在南路的大員一帶,較少到北部雞籠,因此日本人大多居於南路大員。
由西班牙調查繪製的地圖知道,荷蘭人來此以前,日本人每年會到大員附近收買鹿皮,在北線尾對岸附近搭寮居住。圖11是1620年代西班牙人所繪畫的艾爾摩沙島上的荷蘭人港口,中間的3間小紅屋為日本人住屋,約可住160名日本人。他們於貿易季節前來,貿易完畢即離去。每年都會有船隻到大員與明帝國的走私商人貿易,一直到荷蘭人占有台灣的時候,他們仍然到大員來。後來荷蘭人要向日本人收稅,引起日本人的不滿,又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,日本人禁止台灣船到日本,兩地的貿易因而中斷。
1632年以後台灣與日本恢復貿易,但是日本逐漸禁止日本人到海外,因此,也不到大員與荷蘭人競爭。3間小屋旁邊的河道就是後來鄭成功攻打台灣時利用的鹿耳門水道。此圖也說明,荷蘭人初到台灣之時,商館是建在北線尾沙洲上,在鯤身附近建立城堡,後來變成熱蘭遮城,熱蘭遮城市鎭還沒開始。在台江對岸赤崁一小城砦防禦原住民。赤崁城砦附近則有漢人聚落。
到北方雞籠的日本船很少,只有1631、1632年的兩次紀錄;也有日本女人與當地的西班牙人結婚,以及少數幾位因船難來到該地而與當地婦女結婚的日本人。另外,也有一些日本人參加荷蘭人的船隊到澎湖,但日本在1635年廢除朱印狀制度,並禁止日本人出海。日本人大半回到日本,而且沒有朱印船再來,他們與台灣的關係暫時消失。
貳、明政府與台灣
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距離很近,雖然早就有海盜利用台灣作為走私的根據地,但是一直到17世紀明帝國對台灣還是很陌生。17世紀初,雖然西班牙、葡萄牙都想在台灣設置據點,但是,明帝國關心的是海寇問題,以及日本人對台灣的行動,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對台灣的行動會危及明帝國沿海。對於其他國家的行動,明帝國似乎並不重視。澎湖雖在元帝國時期已設巡檢司,但在明初1372年(洪武5)廢止,並徙民內遷。在明初的海禁政策下,強化朝貢貿易體制,東亞的走私貿易轉而盛行。
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朝鮮,並傳來將襲擊雞籠的消息,對明帝國朝野造成相當大的震撼。豐臣秀吉招諭高山國時,明帝國官員都認為雞籠離明帝國的領土澎湖太近,如果日本占有雞籠,可能威脅澎湖的安全,進而危害到福建。所以一定要在澎湖加強汛守,以防萬一。顧炎武在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中提到:
壬辰(1592)歲,倭犯朝鮮,時有侵雞籠淡水之耗,雞籠密邇澎湖,當事者集議,不宜棄,乃設官兵,先據險戍之。二十五年冬,初創一遊一總四哨,各鳥船二十隻,目兵八百有奇。二十六年春又慮孤島寡援,增設一遊總哨,舟師稱是。
《漳州府志》也記錄了相同的看法。另外,當時福建巡撫許孚遠(1592-1594)、徐學聚也有類似的意見。而這樣的言論不斷地在明帝國朝野中出現。
1609年有馬晴信視察台灣,對日本人占有澎湖可能會危及福建安全的說法再度出現。大學士葉向高認為,比較可慮的是,日本吞琉球,逐漸要據雞籠淡水,愈來愈接近帝國領土,既無法驅逐,防備也困難。這樣的言論在1616-1617年村山等安企圖經略台灣時又出現。當時福建巡撫黃承玄(1615-1617)的〈條議海防事宜疏〉記載:
閩海中,絕島以數十計,而彭湖最大,設防諸島以十餘計,而彭湖最險遠,其地內直漳泉,外鄰東番,環山而列者三十六島,其中可容千艘,其口不得方舟,我據之,可以制倭,倭據之,亦得以制我,此兵法所謂必爭之地,往年平酋作難,有謀犯雞籠淡水之耗,當事者使建議戍之,鎮以二遊列以四十艘,屯以千六百餘兵。
明帝國擔心的,是日本是否會從雞籠淡水進犯福建沿海,但是對於台灣是屬於誰的領土並不在意,因此只有加強在澎湖設防,並沒有派兵到其境外的台灣。徐光啓甚至認為應該開放對日本貿易。因此,台灣雖然離明帝國的領土很近,但是明帝國關心的是如果日本人占有台灣,可能會利用台灣為據點進犯福建。日本人對台灣一有動作,明帝國就加強部署澎湖。且由於不是明帝國的領土,當荷蘭人離開澎湖轉占台灣之時,明帝國以及官員反而很慶幸荷蘭人已經離開明帝國的領土。
※下單前歡迎來信或來電詢問有無現貨 service@tipi.com.tw (02)2775-3736
※商品圖檔因螢幕顯色差異略有不同,以實際商品顏色為準。
※訂單成立及付款完成後開立發票,發票金額為使用優惠折抵後的淨額。
※發票將與訂購商品一起出貨,約3─7個工作天送達。如遇週六日、國定假日與連續假期,或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將順延。
※如您收到訂購商品後未收到發票,或有其他需求,歡迎運用「聯絡我們」,我們將於上班時間盡快回覆您。
※售後服務:若收到瑕疵商品,請申請更換新品。回頭書除外。
※本公司保留接受訂單與否及出貨權利。
※亦可參考以下實體書店門市或網路書店。各通路庫存、售價與營業時段不一,請逕洽該店,以該店實際情形為準。
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。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,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,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