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 介紹
本書收錄了二十位台灣詩人的作品,他們以詩記錄了時代的困厄情境,呈顯了當代台灣歷史的圖像。詩的語言中隱含深刻的歷史意義,在幽暗的時代中發出清明的亮光,恰為歷史的見證。
作者 簡介
李敏勇台灣屏東人,一九四七年在高雄縣出生。大學時代修習歷史,短期居住台中,現為台北市民。 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,反映在主編笠詩刊、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的經歷。 而為了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,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,現為鄭南榕基金會及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。 出版過《雲的語言》(1960年代作品)、《暗房》(小詩選)、《鎮魂歌》《野生思考》(1970年代作品)、《戒嚴風景》(1980年代作品)、《傾斜的島》《心的奏鳴曲》(1990年代作品)。 除了詩創作外,也出版詩解說、研究,譯讀當代世界詩,並有散文、小說、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二十餘冊。
作者 簡介
李敏勇台灣屏東人,一九四七年在高雄縣出生。大學時代修習歷史,短期居住台中,現為台北市民。 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,反映在主編笠詩刊、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的經歷。 而為了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,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,現為鄭南榕基金會及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。 出版過《雲的語言》(1960年代作品)、《暗房》(小詩選)、《鎮魂歌》《野生思考》(1970年代作品)、《戒嚴風景》(1980年代作品)、《傾斜的島》《心的奏鳴曲》(1990年代作品)。 除了詩創作外,也出版詩解說、研究,譯讀當代世界詩,並有散文、小說、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二十餘冊。
作者 簡介
李敏勇台灣屏東人,一九四七年在高雄縣出生。大學時代修習歷史,短期居住台中,現為台北市民。 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,反映在主編笠詩刊、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的經歷。 而為了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,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,現為鄭南榕基金會及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。 出版過《雲的語言》(1960年代作品)、《暗房》(小詩選)、《鎮魂歌》《野生思考》(1970年代作品)、《戒嚴風景》(1980年代作品)、《傾斜的島》《心的奏鳴曲》(1990年代作品)。 除了詩創作外,也出版詩解說、研究,譯讀當代世界詩,並有散文、小說、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二十餘冊。